HituxSearch
网站首页
你的位置:首页 > 国内资讯

新疆:青山绿水间走出脱贫路

来源:新疆日报    2020/4/7 9:28:30    点击:2789

我区各地坚持把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结合起来,在造林增绿过程中让贫困户的钱袋子鼓起来,形成“稳收益、不返贫”的长效机制。

特色种植增绿添“财”

3月19日,在布尔津县窝依莫克镇托库木特村的沙棘林里,种植大户李正兴正忙着修剪沙棘。

经过10年的努力,布尔津县从最初拥有万余亩的天然沙棘林发展到现在10万亩的沙棘种植林,发生了“由黄到绿”的巨变。该县在收获生态效益的同时,还实现了沙棘产业促进群众创业就业的良好局面,李正兴就是其中的受益者。

看着600亩沙棘挂果,李正兴乐得合不拢嘴:“当年在政府的指导下大胆尝试没有错,改种了大果沙棘,既能防风固沙,还能让咱村民富起来。”如今李正兴家每年沙棘收成达130余吨,他也成为了全村发展致富的“领头人”,每年纯收入40余万元。

家住阿克陶县加马铁热克乡乌卡买力村的买买提·艾萨在驻村工作队的引导下,承包了15亩地种植新梅,2019年收入10万元,实现了脱贫。

近年来,我区各地持续狠抓特色林果业发展,大力实施特色林果提质增效工程,有序调整特色林果产业结构,在充实各族群众“钱袋子”的同时,形成了良好的生态保护氛围,巩固了脱贫成果。

换种方式让绿生“金”

在巩留县塔斯托别乡巴哈拜村,“党支部+合作社+农户”的发展模式让村民摘掉了贫困的帽子。

2016年,巴哈拜村农业合作社成立后,村里将7000亩地整体流转给合作社,通过统一管理和销售,收益比村民自己种时要高出很多。村里又引导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的农民或外出务工,或在村里从事旅游服务业。

巩留县融媒体中心驻巴哈拜村“访惠聚”工作队队长王敏说,生产方式改变了,村民逐渐意识到好的生态环境其实就是致富的平台。

调整种植结构,同一片土地就能带来截然不同的收益,和田县巴格其镇永安村村民也意识到了这一点。和田县公安局驻永安村“访惠聚”工作队副队长陶振中介绍,村民将房前屋后清理出来的土地建上小拱棚,不少荒地也因此被开发了出来,村里的环境好了,村民的收入也增加了。目前全村已有47户村民建了小拱棚,估计后续建造拱棚的农户将达到100户,按人均增收5000元算,在不额外占用劳力的情况下,全村一年可增收50万元。

身份改变护绿增收

3月20日,阿瓦提县国家级公益林博斯坦牧场管护员艾买尔江·艾则孜和同事一边沿着林带巡逻,一边谈论着进入春汛后怎样灌溉林带。

博斯坦牧场与沙漠之间的数万亩林带,因近年来引水灌溉和精心管护,不仅阻挡住了沙尘对附近村庄的侵袭,也成了狐狸、黄羊、野猪等野生动物的乐园。这片公益林管护总面积达239万亩,设有18个管护站,解决了周边110名富余劳动力就业。

为保护艾比湖及其周边环境,2015年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启动生态移民计划,布力布力·吐思甫汗和其他牧民一起离开了世代居住的地方,搬到40公里外的阿拉山口市。当听说艾比湖保护区管理局正在吸纳愿意从事管护工作的牧民,布力布力报名参加了管护员考核。

“对我来说,艾比湖就是我的家,在党和政府的努力下,这里正变得更加美丽,作为艾比湖的守护者,我有了稳定的收入,心里很满意也很自豪。”布力布力笑着说。

随着生态建设的不断推进,河湖巡查员、生态护林员、草原管护员、环境保洁员等生态管护岗位的设立也越来越多,更多的贫困群众被吸纳,参与到生态工程建设中来,在家门口有了就业岗位,实现了脱贫,也使村子周围的水源、林带和草原得到了有效保护。(记者张瑞麟,参与记者张婷、加孜拉、拍热扎提·阿不都、张治立、宋雅文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