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海苗木激增的背后优势、劣势均明显定位、销售是关键
发布者:孙爽 发布日期:2004-03-09 点击次数:843020
多年来,上海一直是全国苗木消费市场的晴雨表,很少有人把它与“苗木产区”等同起来。但随着上海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林业建设力度的加大,近3年该市苗木业发展迅猛。截至2003年下半年,该市苗圃总规模已接近30万亩。
起步晚 成本高
但仍拥有优势
上海苗木产业的快速发展是从2001年开始的。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,促进林业发展,上海市政府签发有关文件,给予苗木种植户每亩300元的市财政补贴,此举极大地提高了企业和农民发展苗木业的积极性。2001年起,上海各郊区县相继建起国有千亩苗木基地。同时,以村为单位的集体所有制苗圃、社会投资的私营苗圃以及广大农户自发创建的苗圃,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,种植总面积逾30万亩。据调查统计,目前上海面积为1000亩以上的苗圃占总数的29.1%,500至1000亩的占12.8%,100至500亩的占36.3%,50至100亩占11.5%。与2002年相比,去年50亩以上苗木基地面积增加了10万多亩,增幅达86%。
据了解,上海绝大多数苗圃分布在松江、闵行、嘉定、浦东、青浦、奉贤、崇明岛等地区。因面积有限,土地价格普遍较高。以松江为例,该区大多数苗圃的租金每年每亩在800元左右,这个价格在该市处于中等,而闵行、嘉定等区的土地价格比这个数字要高出很多,大约在1000元至1200元之间。此外,上海本地苗圃的苗源绝大多数来自于江浙,再加上用工费用较高,直接决定上海本地苗木的成本要高于江浙等地。
高成本导致价格偏高,因此,上海苗木较之江浙不具备价格竞争优势。但是,目前城市绿化建设和郊区造林都讲求“快速优质”。上海本地苗适应性强,从挖掘、装车、运输到栽种花费时间短、成活率高,尤其适合反季节绿化项目,这是其最大的市场优势。
常规多 特色少
品种结构待调
目前,上海苗木生产呈现出多树种(品种)、多规格、多色调地发展趋势,其中乔木共230多种,灌木100多种,竹子10种。近几年,上海引进新树种的力度较大,先后引进深山含笑、木荷、猴樟、黄樟、
红花木莲、乳源木莲等树种。
但是,因发展时间较短,上海大部分苗圃仍以生产常规树种为主,而且规格普遍较小,大多是1至3年生小苗,且主要是速生、常绿乔灌木。虽然苗木供应总量与市场需求总量相符,但存在品种结构性过剩问题。据统计,目前上海3厘米左右的杨树大约为8300多万株,3厘米香樟大约6300万铢、杜英1100万株,三个苗木品种数量之和超过苗木总量的40%。
在全国市场一盘棋的今天,尤其是对信息相对通畅的华东地区来说,像香樟、广玉兰等常规品种成交价格在各大苗木产区都相差不大。因为供大于求,今年华东地区常规品种的市场价格以一定比例下调。以上海地区为例,2003年,胸径为3至3.5厘米的香樟价格在22元左右,2004年降为18元;2003年,胸径为2.5厘米的重阳木价格在18元左右,2004年降为12元。除此之外,小规格的广玉兰、红叶李、紫薇、雪松、女贞、桂花、乐昌含笑、乐东拟单性木兰、池杉等价格也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调。
而与常规苗木品种供大于求的总体趋势正好相反,上海乡土树种存量太少,包括榉树、无患子、丝棉木等20余个树种。由此反差可以看出,培育特色及乡土树种、调整品种结构,将成为上海苗木产业今后发展的一大主题。
数量少 冲击大
市场竞争激烈
上海苗木产业发展的目标市场即是上海本地,但就目前来看,上海本地苗木在绿化市场中占有率还较低,外来苗木对上海的苗木冲击较大。根据调查,上海造林苗木有50%来自于本地,50%从江苏、浙江、江西等地调进。而对苗木要求较高的城市园林绿化工程来说,则有80%以上的苗木需要从外省市调入,一些重点项目所需苗木甚至95%以上都来自外省市。
目标市场竞争激烈,上海苗木产业发展的形势严峻。造林市场容量较大,在今后一段时间内,以生产造林树种的上海本地苗圃可通过价格、质量、服务的综合实力博得一席之地。存在风险的是规模较小,
生产小规格园林绿化用树种,并且没有固定销售渠道的企业。根据雪松、广玉兰、紫薇等主要用于园林绿化建设的树种的总量的相对过剩,可以证明这样一批苗圃并不在少数。
这类苗圃若要在市场中站住脚,首先需要定位明确,外地苗木在价格上占有优势是不言而喻的,上海苗木生产者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,采取价格战并非明智之举。因此,必须找到市场缺口,走新优苗木品种、特色植物品种的发展之路。同时,积极拓宽销售渠道,通过工程引导,有效带动苗木销售,提高苗圃的竞争实力。
总之,市场经济是不以"就近原则"为准则的,背靠巨大消费市场这棵大树,上海苗木产业是否真能顺风而行目前还命运未卜,我们需拭目以待。
--来源:【中国花卉报 】